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4311|回復: 4

書人物-林克孝脫下西裝 爬山去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09-12-3 12:08:1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2009-11-29 新聞速報 【林欣誼】


     下午4點,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一身筆挺的西裝,從繁忙的辦公室匆匆離開,趕往城市另一頭的出版社。兩個小時後,他又在暮色中匆匆離開,趕回忙碌的辦公室,與金融海嘯留下的殘局繼續奮戰,直到深夜。

     在這尋常的上班日,一位為工作焦頭爛額的金融CEO,為什麼要趕到出版社去見一名編輯,以及等在那裡採訪的記者呢?這回,他不是為了國家經濟大事,而是自己的人生大事──49歲的林克孝,即將在12月底出版生平第一本書《找路》(遠流)。當然,新書不是談金融,而是7年來他到南澳深山找尋「沙韻之路」,一場撼動靈魂的旅程。

     被少女沙韻的傳奇吸引

     故事起始於2002年,林克孝從一本山林探祕的書中發現,他很喜歡的〈夜光小夜曲〉原來改編自一首日文歌〈沙韻之鐘〉,而且背後有一則悲傷的真實故事:1938年,17歲的泰雅少女沙韻(Sayion)幫一位日籍老師揹負行李,從深山的家鄉流興社走到南澳,就在快到終點的獨木橋上,她在滂沱大雨中失足落水,從此不見蹤影。

     「充滿戲劇張力的傳奇故事,總是特別吸引我,就像我喜歡在山間找古道,尋覓歷史的遺跡。」為了找到那條沙韻走過的日本警備道,林克孝說他「揹起背包,拿著日本時代測繪的老地圖,拎起一把山刀,砍進了這片埋著許多泰雅族舊部落的叢林。」

     沒想到,每趟周末兩、三天的行程,他每次都在岔路遇見新的路。山不高,但很深,他在這片南澳山區的踏查,漸漸從直線變成網狀;東問西找,加上幾次險困山中被好心人搭救,這個闖進泰雅族南澳群(Klesan)領土的平地人,和山中熱情的原住民結為好友,還在他們的家族網絡下一個牽一個,連沙韻姊姊的家人、後代都一一認識了。當然,這條藏在荒煙漫草中、全程來回約需4天的「沙韻之路」,也被他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。

     與泰雅原民結為莫逆好友

     現在,林克孝的家中擺滿泰雅朋友親手做的裝飾品、山刀、弓箭。「沙韻已經不是重點,而是我交了這群像家人般的朋友!」他跟著他們上山打獵,也請他們上台北喝個大醉。更溫馨的是,他在這段期間,遇見願意陪他闖蕩山林的人生伴侶,現在已成了兩個孩子的爸爸。

     回憶與「山」的情緣,林克孝說他的父親愛爬山,小時候全家到阿里山旅行,沿著鐵道散步時,走著走著,走到了不能再進去的山地管制區,「我第一次興起強烈的、羨慕的念頭,我想成為一個有能力進入深山的人!」

     因此,從國中起,他就會寫信給《野外》雜誌的作者討論登山問題;上了成功高中,他和學長們創立「登山社」;就讀台大經濟系時,還一度鑽研技術攀岩,辦了台灣第一屆攀岩比賽,也認識了曾出版《一座山的勇氣》(寶瓶)的著名山友高銘和。「在那個登山風氣不盛、山難頻傳的年代,特別感謝全力支持我的爸爸。」

     40歲後頓悟登山的真諦

     然而,就在他爬了幾次10多天的瘋狂行程、在山頭之間拼來趕去後,某一天他突然驚覺:「這種拼速度的爬法,不過是雪泥鴻爪,我到底抓住了什麼?我再也不要這樣爬山了。」

     頓悟之後,卻要等到過了40歲,走了這趟慢悠悠的沙韻之路,他才找到與山相處的方式。「這種爬山的密度與深度是從來沒有過的。」林克孝妙喻,以前進到山中,仍自覺是外地人,是周遭危機四伏的「被獵物」,現在因為熟悉,加上泰雅朋友們的敞懷接納,「我和自然的關係改變了,以前黑夜在深山中的恐懼感,真的消失了。」

     今年過年期間,林克孝決定提筆把他對「沙韻之路」的情感化為文字。「一開始不知從何寫起,後來決定不依時序、人物,而是以地點為綱,下筆後很快幾個月便完成了。」林克孝說話溫婉,深思熟慮,但筆下卻很「放得開」,語氣生動逗趣,平易近人。

     靠登山態度應付金融事業

     雖然是第一次寫書,但林克孝骨子裡可有著浪漫詩因子。大學時曾參加詩社,創作過許多以山為題的詩作,尤其鍾愛詩人鄭愁予,「因為他寫山,看得出他是懂登山的。」走遍台灣高山的學者楊南郡,也是他由衷推崇的作家。

     然而,面對山林侃侃而談的林克孝,話題聊回金融本業,卻擺出頭痛的樣子笑說:「誰會熱愛工作?選擇這行是偶然,但對山的熱愛,是我的天生吧!」還透露當他快被工作壓力淹沒時,就會使出一招爬山爬到快累死時的「行屍走肉法」,「這時腦子裡千萬不要思考:我為什麼要爬?我為什麼要加班?就是非面對問題不可,硬著頭皮去解決。」這種態度,也讓他一路做到了今天。


H98B2936.jpg

 ▲林克孝把泰雅族朋友送給他的竹籃、自製弓箭披掛上身,還自嘲身上的西裝,是很不適合主題的「戲服」。(方濬哲攝)
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11051303+112009112900058,00.html
發表於 2009-12-27 20:48:06 | 顯示全部樓層
嗯嗯
來去書店瞧一瞧唄
回復 推! 噓!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0-1-4 11:49:41 | 顯示全部樓層
大自然的召喚-沙韻之鐘,帶路尋找山中奇緣

2009-12-26 工商時報 【本報訊】


     這本書記述著我為一個傳奇故事,「沙韻之鐘」,而到事件現場宜蘭南澳山中探索的經歷。和尋幽訪勝不同的是,事件的現場已埋在泰雅部落遷徙後的放棄與遺忘之中,只剩下少數的獵人與更少數的老人會回到那裡。

     這段路以登山的標準來看,不是我走過最困難的,但無疑是其中最豐富的。甚至可以說這樣的探索深度與趣味,以及後續的種種發展,使我過去的登山都變成雪泥鴻爪、過眼雲煙。我一向不是為百岳紀錄趕山的人,所以會造訪玉山春夏秋冬的每一個面相,雪山、大霸尖山、南湖大山或奇萊等美麗的山也都去了好幾趟。但整整五年只在一個山區,只為一個故事闖蕩,卻也是前所未有的選擇與嘗試。

     台灣山林 蘊藏美麗童話

     宜蘭南澳,這裡曾有一個小意外釀成大傳奇,被日本帝國徹底地消費;又從大傳奇變成蓄意的消失,終於退出歷史舞台。蘇花公路是這麼的險峻,險峻到大多數的人是帶點昏眩地匆匆而過,匆匆到很多人只知經過一個叫南澳的中途站,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曾經經過這裡。這裡如此地被「經過」,包括一個轟動全台的「沙韻之鐘」傳奇終於也只是經過這裡,留下很少的光芒引人回憶。但這裡不是沒有人留下來,許多人還在這裡努力與掙扎,為泰雅的傳統與更多更廣的歷史留下他們能做到的。如果這本書能多讓一個人知道這些,也許有一天他們的努力能有更多的迴響,這個地球上居住在最北的南島民族小世界會被更珍惜。

     我相信除了宜蘭南澳,除了泰雅,還有太多山裡相同或不同的族群傳奇或遺址值得留下與追思。應該很多人已經在很多角落做了很多事了,如果我們能連結起這些散落的努力,台灣的山裡,會是怎樣一部美麗的童話啊。

     山林是有生命的存在

     這個山區我走了不知幾趟,有時一人,有時兩人,有時三人,有時跟著獵隊摸進去。有時一天,有時兩天,有時三天,有時是重裝長程殺進去。有時往北,有時往西,有時攀山越嶺,有時沿溪而下。有時必須完全依賴自己登山練出的地面導航技巧一步一腳印,有時和年輕的泰雅同行,甚至有次還讓耆老帶進山裡,欣賞他淋漓盡致的山野本能。有時是看好地圖,行動目標清晰;有時只是想彎上去走走上次看到的岔路走到哪裡。經常,也只有到部落和泰雅朋友吃喝一頓,聽聽山裡的故事就折返。

     但這片山水不是大家所熟悉的,其實應該說是很陌生的。我想擔任一個志願的嚮導,帶著大家的想像力,翻過蘇花公路邊的崇山峻嶺,一起去找一個事故變成故事的傳奇現場。我不知能否傳達我走入這片山水後的感激,感激這麼一個事件現場就在宜蘭南澳,而不是在日本飛驒山脈,使我能夠一次又一次真正地走入一個故事,走入一條歌。我的挑戰將是讓這一片曾是泰雅獵人奔馳的山水,不要在我的筆下變成人工的森林公園。

     我努力將探索的步徑,尤其和「沙韻之鐘」直接相關的那一段被廢棄的古道,一站又一站地刻寫下來,希望讓大家知道這片山水是這麼的活,這麼的寬!這裡的地貌、人物、動物、活動、遺跡、古道……,有的仍在成長,有的漸次衰老,就像我們周遭的所有生命。

     這裡雖被外界遺忘,但他們自己不知道。作為一名嚮導,我會不斷提醒大家這一點的。
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CMoney/News/News-Page-content/0,4993,11050707+122009122600413,00.html
回復 推! 噓!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0-1-12 10:36:04 | 顯示全部樓層
回復 推! 噓!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10-2-12 14:17:16 | 顯示全部樓層
林克孝「找路」 踏上浪漫旅途


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出書了!內容談的不是經濟學、金控專業,書名《找路》是描寫多年來投入「沙韻」古道探險的故事。林克孝說,當親身接觸圖騰、大自然,最直接的意念,就是要把它寫下來,過程中,不斷想起美麗的回憶,讓他欲罷不能,短短三個月,已完成九成的文字內容,林克孝人生第一本書順利上市。
文化評論家張小虹認為,《找路》是一本愛的羅曼史,因為林克孝在追尋70多年前不慎失足落水的17歲泰雅族少女沙韻;而這個浪漫故事,開啟了他的「沙韻之路」。

林克孝在書中說,一首紀念少女的《月光小夜曲》、《沙韻之鐘》(石碑),開啟了他對淪為荒野的現場、古道山徑,親身探險的興趣,被吸引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中,就停不下腳步。

一個浪漫的衝動,也改變林克孝與山林間的關係,與一群原住民朋友成了患難之交;這也讓平常西裝筆挺、擁有金融業專業的林克孝,只要與朋友談到登山、攀岩或打獵經驗,就能將經歷過的故事,說得活靈活現、精采萬分。

《找路》也花很多的篇幅,描述林克孝登山逾30年經驗中所認識的「獵人文化」,因為幾千年的「獵人文化」,孕育出原住民豐富的祭典、儀式、規矩、語言等文化資產。林克孝說,平地人卻以虐待動物、商業化的角度來看,誤解獵人文化所賦予原住民的本質。

林克孝替原住民打抱不平地說,台灣野生動物絕跡,起因於人類濫砍、濫伐,甚至在山區蓋水庫,而平地人卻以有色眼鏡、怪罪於原住民的打獵活動。林克孝說,打獵時的配槍再好,最後仍要靠原始的人力儘速將獵物背下山,一個獵人的極限,頂多背兩隻山羊下山,加上南澳獵人人數從1,000多人,大幅下滑至現在五、六十人(業餘獵人),這樣的污名化,對獵人不盡公平。

林克孝說,以前南澳1,000多名獵人,養活3,000多名族人,他們比誰都怕動物絕跡,直到現在,獵人們仍維持動物繁殖期、不干擾等諸多打獵禁忌。

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寫書,林克孝特別買了時下最流行的迷你小筆電,書的內容以登山的地理位置為架構。林克孝說,出版是一回事,最重要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。

林克孝接觸原住民文化後,研讀人類學的書,得知印尼、菲律賓、紐西蘭的毛利人,甚至遠到復活島,都與台灣的原住民流著同樣的血脈,台灣人千里迢迢到紐西蘭看毛利人文化,卻忽略自家後花園的原住民文化,實在很可惜,希望透過寫書,讓朋友、讀者更深刻認識原住民文化。

5413653-2276522.jpg

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。
遠流出版公司/提供


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S2/5413653.shtml
回復 推! 噓!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東吳山友社論壇

GMT+8, 2024-9-8 10:37 , Processed in 0.023180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